【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二:影视生产 切忌“利”字当头

  过度娱乐化是影视生产的痼疾之一。然而,在影视剧生产的诸多目标中,娱乐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终极目标,“流量为王”才是造成过度娱乐化的罪魁祸首。追寻娱乐化,不过是获得流量的手段。

  以早期古装剧题材中娱乐性与严肃性的角力为例,娱乐化面向的“戏说剧”不断挤占着严肃历史正剧的生存空间,这让创作者意识到,观众天然会追逐轻松、不费脑的娱乐,而这种娱乐性来源于对严肃性事物的颠覆与改写。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将娱乐化与高收视率绑定,随后,“流量”成为新的计量单位。

  有流量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吗?常识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而遗憾的是,在当下产业端的评估体系中,作品的“好”与商业价值无限趋近,而商业价值则与流量数据直接相关联。这暴露出影视剧生产中对于“好作品”判断标准的单一与判断体系的失序。

  目前各家互联网视频平台搭建的剧本评估基本由技术和人力审读两大模块组成。在平台对大数据技术的滥用之下,剧本的情节设计、情感逻辑被完全量化,毫无温度的数据成为评判剧本的主要标准,对创作端造成了相当不良的影响。而平台端通过数据结果来要求前端创作,形成了“按图索骥”的“创作奇观”。这种畸形的逻辑,无疑严重损害了创作生产和行业发展。

  在量化技术介入评估体系之前,影视生产相关的经验总结依据的是对人心的判断。创作者们通过洞察观众的需求,总结经验路径、实践印证、再勇敢地进行开拓。在这样的模式下,涌现出了一批既能娱情悦志,又能教化人心的经典作品。但在量化技术介入互联网的评估体系后,互联网平台过度依赖数据反馈,数据成为经验路径总结的重要参照标准,这滋长了创作者们在洞察观众需求上的怠惰思维。同娱乐化相关的经验路径在经过了数据的反复印证之后,就成为影视项目在孵化过程中的“灵丹妙药”,并在无原则的大剂量使用下,最终导致影视作品的过度娱乐化。

  如何从根源上遏止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其实,这本质上呼吁的是对评估体系的修正。一个良性的评估体系一定能够迎来文艺的“百花齐放”,也能够让制作方明白,娱乐化并非唯一的方法。这种修正首先要让生产中的评估体系脱离“唯数据论”的桎梏。不可否认的是,数据的确在当前的评估体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去数据论”显然有些倒行逆施,合理运用数据才是评估体系中应当采用的正确方略。目前的数据技术能够灵敏地反映出观众的喜好,却难以精确地预测观众未来的需求,数据只能粗略地提示创作的方向,但不能引领创作。并且,创作者需要小心谨慎地判断互联网平台根据数据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举例来谈,一些互联网视频平台方在通过数据进行判断的机制中,往往并不是根据多部剧集播映数据、营销成果数据的反馈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从而得出某一类型剧在一个时间段的创作方略,而是会针对某一高投入头部剧集在舆情数据这一单维度的反馈,决定这一类型剧将会进入重点关注的制作名单,或是成为平台的“避雷题材”。这种“管窥蠡测”式的制胜逻辑完全无视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使作品陷入一个又一个同质化窠臼之中。

  “娱乐化”也应当和商业价值的成功相解绑。当下的许多观众早已不满足于纯粹的“娱乐化”产品。具备深刻精神内蕴、精良的制作水准同时又兼具娱乐性的精品化作品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面对僵化、套路化的娱乐糖精,观众的不断流失是可预见的结局。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影视创作者应该创作出更多精品,让观众看到影视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美育角度提升观众的影视审美品味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的投入,但不失为一种治本之策。因此,在这里也呼吁美育课程更多地走进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让年轻人拥有更高水准的影视审美坐标系,当然,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美育课程也非常重要。相信随着观众的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影视创作者也会在相应需求的刺激之下勇攀艺术创作的高峰,从而进一步反哺观众,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作者武瑶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逸睿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22级硕士生)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标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kaiyunty-website.com/html/yule/291.html
泛化的娱乐无关“自由”与“多元”
娱乐圈到底有多乱“潜规则”无处不在就连金马影后也难逃魔爪